四季之颐和公馆
· 阅读1266
百年前的中国,涌现出一大批世界名流:鲁迅、徐悲鸿、孙中山、梁思成、茅以升……那时新旧社会交替,人们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无比热烈,以此为宗旨的思潮和运动接连不断。或许是动乱的时势,造就了那个学派林立、大师辈出的时代。对民主和科学的崇尚,成为民国文化的时代之魂。当梧桐树枯荣了一季又一季,时光悄然百年,他们的成就依然影响着当代各个领域。
民国的风情之所以如此令人向往,大多是因为那些名流的种种往事。南京作为民国首都,更是这些前尘旧事的舆论中心地。可惜故人西辞,唯有当年的楼宇矗立至今。
南京有一条路,梧桐在这里经历了上百次的岁月轮回,房屋在这里承受了上百次的白雪覆顶,路上来往的人也换了好几代。一说半部民国史,尽在这条颐和路。
民国时期的颐和路是一条风云变幻的街道。1927年,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后,发布了一份城市规划文件《首都计划》,设计了一片上层人士住宅区——颐和路公馆区,之后云集此处的都是国民党的达官显贵以及外国公使,很多改变时局的决定都是在这里下的。
如今的颐和公馆,旧时的繁华热闹褪去,只剩下法国梧桐的绿荫,大隐于市。曾经有多少权贵住在这里,我不知道。我只知道现在这里的房子,几千万一套,有钱还不一定能买到。
去年,一个偶然的机会,我登顶江苏路边上的一栋居民楼,看到了整个颐和公馆区的景色。后来我每隔几个月来到此处,试图拍下公馆一年的景别变化。也是从颐和路开始,我慢慢感受到了民国建筑的景致典雅,也开始在城里寻找更多的民国建筑。但是,颐和公馆区依然是我认为的民国第一景,房与树连成一片,风格迥异又相互融合,上个时代的风情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保留。
四季切片
春
夏
秋
冬